1.测量方法与仪器
测量方法不当:不同的测量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场景和土壤条件。例如,两线法要求有已知接地良好的地,若在不满足条件的地区使用,可能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。三线法需要正确布置辅助地和探测电极,且各电极间距需符合要求,否则会影响测量精度。
仪器精度不足:测试仪本身的精度、分辨率等技术指标会直接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。如果仪器的精度不够高,对于较小的接地电阻变化可能无法准确检测出来。
仪器未校准:仪器长期使用后,可能会出现校准偏差。若未及时进行校准,测量数据可能会偏离真实值。
2.环境因素
土壤条件:土壤的电阻率、湿度、温度等因素对接地电阻有很大影响。干燥的土壤电阻率较高,潮湿的土壤电阻率较低。如果测试区域的土壤湿度不均匀或在不同季节发生变化,会导致接地电阻测量值不稳定。此外,土壤中的杂质、矿物质含量等也会改变土壤的导电性能,从而影响测量结果。
气候条件:降雨、降雪等天气条件会使土壤的湿度增加,导致接地电阻减小。而高温天气可能会使土壤中的水分蒸发,使接地电阻增大。
电磁干扰:周围的电磁场,如附近的高压输电线路、通信基站等产生的电磁干扰,可能会影响测试仪的测量信号,使测量数据出现偏差。
3.人为因素
操作不规范:测试人员的操作技能和经验对测量结果有重要影响。例如,在布置测试电极时,电极的插入深度、间距不符合要求,或者电极与土壤接触不紧密,都会导致测量误差。
读数误差:测试人员在读取测量数据时,可能会因为视觉误差、记录错误等原因,导致数据不准确。
4.接地装置本身
接地体腐蚀:接地体长期暴露在地下,容易受到土壤中化学物质的腐蚀,导致接地电阻增大。如果接地体腐蚀严重,即使测量方法和仪器都正确,测量得到的接地电阻值也可能比实际值偏大。
接地体连接不良:接地体的连接部位如果松动、接触不良,会增加接触电阻,从而使测量的接地电阻值不准确。
